在生命的旅途中,当我们还未在灵魂的熔炉里锤炼拙朴未凿的自我,还在为“我是……”猜疑时,总是有人喜欢提早“断言”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。
爱迪生在八岁时,进入休伦湖唯一的一所小学就读,在读了三个月后,每次考试老是倒数第一名。校长当面对人说:“他的头脑痴呆到了极点。”爱迪生一气之下跑回家,不肯再去上学。母亲带着他去找校长,她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,但校长却“铁口直断”。最后,母亲在激辩无效后,只好带着爱迪生回家,自己教他念书。
这个“低能儿”后来却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。
马歇尔.费尔特在少年时代到父亲友人所开的店铺学做生意。一日,他父亲来问友人儿子的表现如何?老板说:“为了你孩子的前途,我不得不告诉你,马歇尔不够机敏,即使留在我店里一千年,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象样的商人。你还是把他带回家,教他种田吧!”
但马歇尔.费尔特没有回家种田,独自到芝加哥闯天下,后来成为长袖善舞、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。
爱因斯坦在慕尼黑高等学校就读时,除了数学外,其他成绩都不甚了了。他对机械式的教育感到相当痛苦,特别是他父母此时都在意大利的米兰,他渴望离开慕尼黑到米兰去,而请一位医师开了一张他「必须休养六个月」的证明。但他担心学校不会准假,想不到老师说他随时可以离校,因为“班上由于你的存在,破坏了学生之间应有的尊严。”
结果,这个被认为“破坏学生尊严”的人,成了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。
除了热心人士外,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,譬如性向测验和智力测验,则会“科学”地告诉你适合做什么人。
加德纳在十三岁时,被满怀期望的父母带到新泽西州的霍伯根市,花了三百美元,接受为期一周的详细智力测验和性向测验,希望及早发现他“将来适合做什么”。测验结束,专家告诉他父母说:“你们的孩子在各方面都不错,但似乎最擅长抄写书记之类的事物。”父母和加德纳听了都若有所失。
后来,加德纳在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后,专研人类的智能问题,反“将”传统的智力测验一“军”,直言它是一种“残暴”的工具,他所提出的“智能七元说”,不仅为僵化的IQ说敲起了丧钟,而且带来了智能观的革命。
在生命的旅途中,当“你是……”的断言从某些人的口中说出时,它们很可能就会成为你生命的魔咒。凡人受其肆虐,为之气馁神伤,而在不知不觉间成了魔咒的祭品;但英雄却“不信邪”,披荆斩棘,为自己开创前程,不只摆脱那些魔咒,而且让它们成为笑柄。唤醒沉睡的力量。
生命的魔咒不只来自他人,也来自自己。
海伦.凯勒说:“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不在怀才不遇,而在我们的踌躇、犹豫。认定自己是这种人,于是便只能成为那样的人。”
海伦.凯勒──一个既盲又聋又哑的人,能做什么呢?事实上,她比大多数耳聪目明的人都更有成就、更有活力、也更快乐。多数人认为:海伦.凯勒和她的老师沙利文是“奇迹创造者”。
所谓“奇迹”,其实是海伦.凯勒和沙利文都不画地自限(沙利文在五岁时也因眼疾而失去视力,并在救济院过度四年悲惨的岁月,后来动手术才恢复视力),满怀信心地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限。
潜能,并不是装在口袋里,你想用就能会出来用的东西。它是一种沉睡的力量,需要你去唤醒它、开发它。
造物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,比起海伦.凯勒不知要优厚多少倍。如果你画地自限,自怨自艾,认为自己就是这种人,那你就真的只能成为那样的人。